當前汽車的碰撞實驗的一個陷阱就是:不同車型都是對著質量和強度都是無限大的被撞物沖擊。然后以此作為證據,來證明自己汽車的安全性其實是差不多的,這是極端錯誤的。
舉個例子:拿雞蛋對著鍋臺碰,你可以發現所有的雞蛋碎了,而且都碎得差不多,于是可以得出雞蛋的安全性都差不多。可是你拿兩個雞蛋對碰呢,結果是一邊損壞一半嗎?
錯!你會發現,一定只有一個雞蛋碎了,同時另一個完好無損!
問題出現了:為什么對著鍋臺碰都差不多,但是雞蛋之間對碰卻永遠只有一個碎了?這個實驗結果與汽車碰撞有關系嗎?
原因就在于:當結構開始潰敗時,剛度會急劇降低。讓我們仔細看一下雞蛋碰撞的過程吧!
1,兩個雞蛋開始碰撞一瞬間,結構都是完好的,剛性都是最大;
2,隨著碰撞的繼續,力量越來越大,于是其中一個剛性較弱的結構開始潰敗;
3,不幸發生了,開始潰敗的結構剛度急劇降低,于是,開始潰敗就意味著它永遠潰敗,于是所有的能量都被先潰敗的一只雞蛋吸走了。
我們在看看汽車之間的碰撞吧(撞鍋臺,大家的結果當然都一樣!)。
1,開始,兩車的結構都是完好的,都在以剛性對剛性;
2,隨著碰撞的繼續,力量越來越大,于是剛性較弱的A車的結構開始潰敗,大家熟知的碰撞吸能區開始工作;
3,不幸再次發生,因為結構變形,A車的結構剛度反而更急劇降低,于是開始不停的“變形、吸能”;
4,在A車的吸能區潰縮到剛性的駕駛倉結構之前,另一車的主要結構保持剛性,吸能區不工作。
結論:兩車對碰,其中一個剛度較低的,吸能區結構將先潰敗并導致剛度降低,最終將承受所有形變,并吸收絕大部分的碰撞能量。
這就是為什么你總可以看到,兩車碰撞時,往往一車的結構幾乎完好無損,另一車已經是稀哩嘩啦拖去大修!
回到最近一個一直很熱的話題:鋼板的厚度對安全性有影響嗎?答案不僅是肯定的,而且大得超出你的想象:鋼板薄20%不是意味著安全性下降20%或者損失增大20%, 而是意味著你的吸能區將先對手而工作,并將持續工作到被更硬的東西頂住(可能是你的駕駛艙), 并承擔幾乎全部的碰撞形變損失!
總結:在車與車的碰撞中,輸家通吃。所以一個拿汽車的剛度開玩笑的車廠,它根本不在乎你的生命。
你永遠不能在碰撞實驗中看到,不同車型之間的碰撞。因為哪怕就弱那么一點,結果就是零和一的區別!太慘了!看到就沒人買了!
附:一些特殊例子的解釋:
一,輕微碰撞,兩車的車燈都碎了。解釋:強度高的車燈先碰碎了強度低的車燈,但是在繼續的過程中,被后面強度更高的金屬杠撞碎。所以在碰撞的瞬間,還是只有一個破碎!
二,中等碰撞,B車防撞杠有輕微痕跡,A車嚴重變形。解釋:塑膠防撞杠彈性大,所以實際上兩車的吸能區的前杠直接隔著杠相抵。強度高的那個吸能區不變形,強度低的那個吸能區變形后,導致較嚴重的嚴重損壞。
三,猛烈碰撞,兩車的吸能區都潰敗了。解釋:1,剛度低的A車吸能區先潰敗退縮,一直到被剛性很強的駕駛艙結構抵住。2,如果還有能量,B車車頭吸能區不敵A車駕駛艙,也開始潰敗吸能。3,最后如果還有能量,兩車駕駛倉結構直接碰撞。聰明的你應該可以看出,剛度高的B車駕駛員在緩沖兩次后才發生駕駛艙的直接碰撞,你希望是在那個車里面!
四,吸能區的結構復雜多了,哪是雞蛋可以比的。解釋:結構的完整性是剛度的最重要保證。越復雜的結構一旦開始潰散,剛性消失的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