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110網 俠名 維修案例 2009-5-13
【正文】 采訪中,車友“五分鐘送到”反映,他是一個送貨員,臨時停個車,三五分鐘或十幾分鐘是常有的事,奇怪的是,以前都沒有付過費,最近卻經常要付費了,“打出來的單子不是16分鐘,就是17或18分鐘! 實施之初 曾把免費期延長到20分鐘 打電話給12319停車收費監管熱線,35號工作人員向我們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停車新政實施之初,管理部門曾給每臺POS機設置了5分鐘的緩沖期,也就是說,車主實際的免費停車時間可以寬限到20分鐘。但是從4月1日開始,這5分鐘的寬限期被取消了。 杭州市道路停車收費監管中心副主任鐘崢證實了這一說法。她說,停車新政剛實施的時候,考慮到管理員操作不熟練,加上POS機的功能也不夠完善,打印收費單的速度比較慢,為了不讓車主吃虧,在得到物價部門同意之后,他們把POS機調整了一下,20分鐘以內的都設置成免費。不過,當初這個規定并沒有廣而告之,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那時候關于“16分鐘該不該付費”的矛盾并不存在。 “經過幾個月的運行,管理員操作已經很熟練了,POS機經過兩次升級,功能也完善了很多,現在打印一張收費單據,幾秒鐘就可以完成。所以從4月1日開始,我們把POS機重新調整過來,沒有多加的免費時間了。”鐘崢解釋。 改成15分鐘免費后,管理部門也一再向管理員強調了紀律,并加強了考核,要求他們收費要及時,不能拖拖拉拉故意耽擱車主時間。但鐘崢說,有時候難免出現管理員在對其他車主收費,導致時間晚了一點的情況,只能請車主體諒一下。 計費單位可以更科學一點 其實,停車16分鐘要不要付費并不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就像前面那些網友說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臨界點,不論免費停車的時間設置成多長,都會存在超出一點點時間即從免費瞬間轉變成收費的情況。我們想討論的是,計費單位是不是可以更細分,設置得更科學一些? 停車16分鐘的車主不爽,倒不全是覺得停車費高,而是認為自己只占用了1分鐘,卻要為1小時買單,太不公平。 我們沒能從停車收費監管中心得到“停車16分鐘的人占到總數的多少”這個數據,但從我們對管理員的走訪來看,這個數字不在少數——很多人本來就是踩著點趕回來移車的,結果因為超時一二分鐘甚至幾秒而要交一個小時的停車費,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對于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希望計費單位越小越好。其實這在技術角度完全沒有問題,POS機是可以精確到秒的。當然,我們并不是說真的要以秒來計費,而是想,如果把計費單位都分割成15分鐘,不僅超過1分鐘的車主不會有那么大的心理不平衡,而且惡意逃費的人的數量也會大為減少——即便一類地段,停車16分鐘也只要1.5元,誰會為這點錢跟你紅臉? 主管部門說 正在考慮新的收費辦法 鐘崢說,現在的計費單位(1小時起步,超過1小時以半小時為計費單位)是沿襲停車新政實施以前的規定。至于是不是合理,需要調研以后用數據來說話。 到今年7月1日,停車新政實施就滿一周年了。從3月份開始,停車收費監管中心已經在整理、分析數據庫,同時還請了車主代表、管理員座談,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鐘崢說,他們現在也考慮了一些新的收費辦法,也許還不夠成熟,但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辦法一:學習公共自行車的收費系統。停車的時候到POS機上刷一下卡,離開的時候再刷一下,這樣停了多長時間,需要繳納多少費用,直接在卡里面扣除,減少了很多人為因素。但是這樣一來就不支持現金收費了,減少了車主的選擇權。 辦法二:按次收費。比如大型商場附近,一般人逛商場,花三四個小時很平常,那么是不是可以設置半天為一個計費單位? 至于我們提到的縮短計費單位的辦法,比如以15分鐘為一個計費單位,鐘崢說,這也可以考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