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770K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慧聰汽車維修保養網】上個世紀30年代,奔馳就致力于研發越野車,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檢閱部隊時的座駕就是一輛奔馳四驅越野車(那玩意有六個輪子,但是后面的兩對使用一個驅動系統)。從那個時代起,經過二戰的戰火紛飛,戰后的兩德分裂,奔馳一直延續著開發越野汽車的傳統。但是,真正的將四驅技術應用到民用汽車,則要推遲到上個世紀80年代了。所以我們常說說奔馳的四驅技術是80歲的80后。 相關閱讀: 1985年,4MATIC在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首次亮相,當時被稱為“自動選擇四輪驅動技術4MATIC”。1987年,全新4MATIC技術在梅賽德斯-奔馳E級(124系列)中首次亮相。它拋棄了手動分動箱和差速器鎖,轉而采用液壓操作的多片離合器。通過ABS系統的車輪轉速傳感器來探測車輪打滑情況,隨之在控制器的作用下,多片離合器逐漸接合。 多片離合和差速鎖的混血兒 老式4MATIC系統車輛起步或加速時,前橋通常是主動接合的,無論此時是否探測到車輪打滑情況。它僅僅是一套分時四輪驅動系統,而不像后來的新版4MATIC是一套全時四輪驅動系統。在起伏的山路中,該系統沒什么作用,因為它缺少一個前橋差速器鎖,就象奔馳500GE一樣。 從1999年起,4ETS(四輪驅動電子牽引系統)與前、中、后三把差速鎖應用于新的4MATIC上。此時,4MATIC四輪驅動的核心技術就是4ETS差動限制技術。 奔馳4MATIC四驅技術詳解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4ETS就是利用ABS的制動力自動分配功能來實現差動限制。當這種全時四驅的車輛有一個車輪打滑時,車載電腦就通過ABS對打滑車輛制動來限制它的空轉。而中央差速器就可以把傳遞給打滑車輪的動力轉移到其他未打滑的車輪上。新開發的驅動系統運用了行星齒輪式橋間差速器。在各種路面上,前后輪之間的全時固定動力分配(45/55)確保了自信和完全可預知的操控性。
奔馳4MATIC四驅技術詳解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而在車輪出現打滑情況時,整體式多盤離合器則可以確保附加牽引力和最佳方向穩定性。當這種全時四驅的車輛有一個車輪打滑時,電腦可以通過控制ABS對這個打滑車輪制動的辦法來限制它的空轉。這樣差速器就不會把動力傳遞給這個打滑的車輪了,轉而傳遞給未打滑的其他三個車輪。理論上:如果制動系統把這個打滑的車輪鎖死,那么其他三個車輪就能得到所有的動力,也就是說其他每個車輪能得到33%的動力。如果車輛有三個車輪都在打滑,只有一個車輪能獲得抓地力的話,同樣的道理,4ETS也能給這三個車輪產生制動力限制其打滑,而讓動力100%地傳遞給未打滑的這一個車輪,讓車擺脫困境。 不難看出,在ESP(電控車輛穩定行駛系統)、ASR(加速防滑系統)和4ETS(四輪驅動電子牽引系統)電子行駛安全系統的輔助下,4MATIC即使在路況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也提供了動態、舒適和更加安全的交通解決方案。 奔馳4MATIC四驅技術詳解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期望過高 根據奔馳的產品定位,奔馳的G級越野車,才是真正馳騁野外的主力。而奔馳的4MATIC系統,則廣泛的應用在奔馳的各個級別的SUV(奔馳的SUV多得數不過來……)和買到北歐的轎車(那地方雪大,后驅寸步難行)。在設計之初,4MATIC主要是為了讓轎車在濕滑路面上保持行駛穩定,之所以很多人對于4MATIC四驅系統的越野通過性期望頗高,那是因為它出自奔馳。雖然性能同樣強大,但是,相比機械結構,4MATIC在穩定性與耐用性方面都還有一定差距。 上一頁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