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汽車后市場的發展規劃一直都是行業內熱議的話題,是否沿用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還是把這些經驗消化后成為符合本土化的新運營模式。目前國內的汽車后市場企業也在探索中前進,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充斥著那些違背市場原則的想象出現,比如汽配市場行貨水貨分不清,汽修市場技能經驗真假難斷。有關專家就此建議,汽車維修市場亟待規范化。標準化的運營體系才是良性健康的發展基礎。 汽車維修程序要透明化 汽車維修的不透明使得汽修企業的誠信受到質疑。在利益的驅使下,這種不透明成為行業的潛規則,挑戰著消費底線,不利于行業的發展,也給汽修企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經營問題。 國外汽車維修企業都有規范的維修檢驗診斷程序,并且在每個企業中至少有一名經有關部門考核并獲得從業資格證書的汽車維修檢驗人員,負責車輛進廠、出廠檢驗,對汽車的維修質量負責。汽車進廠,首先汽車維修檢驗人員必須將客戶反映的情況做詳細記錄,并根據客戶反映的情況進行初步判斷,然后通過檢測設備對車輛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診斷,確定車輛的故障所在,之后根據車輛故障情況分配給具有相應技術的汽車維修工進行修理,修好的車輛再由汽車維修檢驗人員進行出廠檢驗,達到質量標準的由其簽發出廠合格證書。國外汽車維修通過執行規范的、嚴格的維修檢驗診斷程序,保證了汽車的維修質量。 連鎖經營模式亟待推廣 目前市場上的維修企業良莠不齊,國內的汽車維修市場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品牌的缺位。業內專家就此表示,汽配維修市場亂象的背后其實是行業監管和標準的缺失,而連鎖經營的模式正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 連鎖經營的一大特點是網點數量眾多,同時對車主而言也更有品牌保障。連鎖店統一收費、統一形象,配件來源充足,技術實力雄厚,這種模式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在美國,最大的汽修企業就是連鎖集團,擁有數千家門店。在這種模式下,困擾車主的收費不透明等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而連鎖經營就是要降低利潤、營造良好的后市場消費環境。 汽車后市場的連鎖品牌經營從馳耐普、美麗獅這些以賣產品為主的經營模式開始,如今已逐步過渡到月福、愛義行這些以提供服務為主要贏利模式的連鎖經營,將來這個模式會逐漸成熟,出現更多的知名連鎖汽車維修企業。連鎖化、品牌化經營要求這類維修廠規模較大,生產設備精良,維修人員受過統一培訓,在技術上具有權威性,服務對象主要是品牌車。 加大對維修市場的監督力度 汽車投訴網專家大陳認為,必須加大對維修市場的監督力度。目前針對汽車維修市場的法規主要是2005年由交通部頒布的《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比如第27條規定的“機動車維修經營者不出具結算票據和結算清單的,維修方有權拒絕支付費用”以及第33條規定的“機動車維修竣工質量檢驗合格的,維修質量檢驗人員應當簽發《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未簽發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的機動車,不得交付使用,車主可以拒絕交費或接車。”然而,以上規定在很多地方就沒有得到落實,很多車主正是因為沒有拿到第一手的維修單據,導致在以后維權時沒有證據而敗訴。
其次,需要針對現有的法規進行完善和細化。比如價格公示表懸掛位置、如何防范維修店“以換代修”等等,還有關于在維修保養過程中車主進行拍攝的問題,都需要政府部門加以明確。 再次,應該提高入行門檻以規范市場。形成目前魚目混珠的汽車維修市場主要是因為我國沒有一個規范的市場準入制度。汽車后市場一向被認為是暴利,由于門檻低,很多企業很容易進入汽修領域。制度上的缺失造成混亂,使得之后的一系列整頓都成為“亡羊補牢”。而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的汽車維修行業都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首先經營者即廠長或經理必須從事汽車維修工作三年以上、經過培訓并取得政府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后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方有資格申請成立汽車維修企業;其次所成立的汽車維修企業必須達到該行業開業所規定的各項要求;此外,所有的汽車維修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并取得有關部門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 上一頁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