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去年6月份,劉先生花88萬元,購買了一輛高檔越野轎車。買車時4S店承諾他車輛可享受兩年保修。 今年年初,劉先生開車時發現方向盤在轉動時發出“吱吱”的聲音,聽起來很刺耳,于是將車開到4S店檢查,工作人員檢查后發現汽車的橡膠密封套出現問題,必須更換,并要求消費者自己支付3524元的維修費。“不是兩年內保修嗎?我的車才開了半年,為什么要自己出維修費?”劉先生十分不解。工作人員對此的解釋是這個零部件并不在保修范圍內。劉先生這才意識到,自己好像被忽悠了,因為當初并沒有具體詢問保修的范圍,也沒有簽訂具體的維修合同。無奈,劉先生只好支付了維修費。 從4S店出來,劉先生越想越覺得這維修費花得冤枉。于是,他向消保委投訴。消保委工作人員到4S店進行調解,最終4S店為劉先生按成本價2100元更換橡膠密封套,從維修費用3524元里減去2100元,余款沖抵以后維修費用及保養費用。 由于國家對汽車的“三包”規定暫未出臺,行業售后標準難以統一,很多車商因此大作“文章”,在售后保養及維修上賺取消費者“高利潤”。消費者務必在購車前仔細閱讀該車的售后項目,并與4S店簽訂并索要正規的售后服務協議,以便事后維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