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每年10月份過后,北方的室外氣溫會普遍低于10攝氏度,此時普通輪胎的橡膠將逐漸變硬、彈性減弱,輪胎的干路性能、濕路制動性能降低,隨之就是剎車、操控及靜音問題出現,時間一長還不可避免產生浮滑現象。 在寒冷的天氣里,除了大風之外還難免出現因雨水、冰雪天氣而造成路面濕滑甚至于結冰的現象,車主經常會有駕車在冰雪路面上行走困難的苦惱。冰雪天氣不但對司機的駕駛技術是一種考驗,對愛車本身也是一種考驗。修車專家告訴記者,濕滑或干冷的路面到處充滿安全隱患,這就要求我們的愛車應具備良好的剎車性能、安全的操控性以及更強的牽引力。其中,輪胎的作用至關重要。 冬季輪胎有特有的橫向溝槽和小溝槽的設計,這樣能夠增加與路面的摩擦力。其次,冬季輪胎使用特有的橡膠混合配方,質地更加柔軟,這樣保證輪胎即使在-30℃甚至更低的溫度下也能不會被凍硬。 ■輪胎的分類 通常,汽車廠家在車輛出廠時給車輛裝配的均是AllSeason(全天候)的汽車輪胎,這種輪胎應付一般常見的路況在正常駕駛的情況下都沒問題,所以四季皆宜。但性能其實是折中了夏季胎和冬季胎的特性,所以要想得到出色的駕駛效果還要使用專門的輪胎對口使用。 比如專門開發的“雪地胎”有很深的胎紋,但也只有在低溫、冰雪路面的時候才能表現出附著力佳的優勢,熱天在水泥路面上的效果就差多了。 一些四輪驅動的越野汽車在出廠時多配備的是MudTerrain越野胎(簡稱MT胎,是泥濘地專用胎)。MT越野胎的胎紋很深,且胎紋間的排水溝很寬,這使得輪胎的實際接地面很小,能咬住冰雪或泥濘的路面,所以性能有頗佳的表現,但在水泥公路上行駛時不能有效過濾路面噪音和振動。 還有一些扁平寬面、較寬的輪胎更適合競技用,這種輪胎在轉彎時的穩定性不錯,干地制動時的抓地性也很好,但日常駕駛時的舒適性就稍差了,且在強力沖擊下(如經常上臺階、停車時擠到輪胎)容易鼓包,價格較高也是不適合日常使用的重要原因。 ■冬季用胎 大多數人認為爆胎只是夏季才會出現的問題,其實不然,冬天如果對輪胎使用不當一樣會有爆胎的危險。一般冬季常見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車輛行駛在路上遇到外界異物的撞擊或被割破,形成爆胎;另一種則是輪胎虧氣發生的爆胎,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F在的家庭轎車在出廠時裝備的基本都是子午線輪胎,其氣密層和外胎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內胎,所以在意外扎胎時輪胎內部的氣體不會一下子漏光,而是慢撒氣。但當氣壓降低到一定程度時,胎面兩邊的變形就會加大,胎紋發生過度磨損,胎體最終會因無法抵擋過度的壓力而扭曲變形,最后就導致了爆胎。 所以,無論什么季節都不能忽視對輪胎的日常維護,定期檢查輪胎是否有扎釘、被割傷、氣門嘴橡膠老化、開裂等現象,發現后及時進行修補或者更換,防止虧氣行駛;由于北方的冬季多伴有冰雪,所以在有冰雪覆蓋的路面上行駛時,應盡量避免軋到釘子、玻璃、干枯的硬樹枝等凸出的異物。 頻繁的上下馬路牙子,也是導致輪胎非正常損壞的誘因。 另外,由于各廠商對車輛前、后輪胎的充氣壓力標準不一,因此用戶應按照使用說明上的規定給輪胎進行充氣。胎壓的測量必須在輪胎常溫的狀態下測量,熱胎狀態下測試出的結果是有誤差的。 對于后輪驅動的車輛,大部分駕駛者的印象是操控性好,但如果在冰雪地面上行駛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由于后驅車不像前驅車一樣,有發動機、變速箱等機械裝備壓著,所以后輪驅動的車在冰雪地上的附著性能相對較差,加上轉彎時后輪本來就有和前輪對抗的特性,所以后驅車比前驅車更容易在冰雪路面打滑、甩尾。解決辦法有兩種:一是更換冬季冰雪路面的專用輪胎;二是在后備箱里多放些東西,以加大后輪負重,這對改善輪胎的附著性有些幫助,不過也會多費些油。 ■讀懂輪胎標識 以配備了P185/60R14H的捷達轎車為例∶P指輪胎是為PassengerCar(乘人轎車)所設計;185指輪胎的胎寬為185mm;60指輪胎的高度與寬度之比為60%;R指該輪胎為子午線胎(子午線胎是相對于斜交胎而言,現在普遍是子午線胎);14指與輪胎相配的輪的直徑,這個尺寸的單位為英寸;H表示該輪胎可承受極速為210KM/H。來源:貓撲汽車 上一頁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