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日前,江蘇大巴車司機殷紅彬因扶起一位被撞傷的老太太后卻被指認為“肇事者”的事情被熱炒,幸好大巴上安裝的錄像設備完整地記錄了殷紅彬做好事的過程,他才得以“洗冤”。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私家車主受到這件事的啟發,紛紛開始在自己的私家車上安裝一種名為行車記錄儀的設備,這種設備可以以影像和聲音的形式記錄行車過程中發生的一切。一些車主表示,安裝了這個設備,不僅可以避免做好事后被冤枉的事情再次發生,還可以在發生交通事故時,用作責任劃分的證據。 “黑匣子”成熱銷產品 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宣化街附近的一些汽車用品商店內看到,商家們都在出售一種名為行車記錄儀的車載設備,價格幾百到上千不等。一名店主向記者介紹,行車記錄儀又被稱為汽車黑匣子,其實就是一個車載錄像機,安裝在汽車前擋風玻璃附近,當發動引擎后便可以錄像錄影,透過高清鏡頭將車輛行駛途中的影像及聲音完全記錄。 記者在一家店內看到,行車記錄儀的海報被貼在了最明顯的地方,上面寫著殷紅彬扶老太太的事情,“鐵證人,還原真相”幾個字也被特意放大。店主向記者透露,自從“殷紅彬事件”發生后,這種原本幾乎無人問津的行車記錄儀如今卻成了搶手貨。“這不都是讓‘殷紅彬事件’鬧的嗎?最近來買這個產品的人特別多,其實就像是買‘保險’,買的時候誰也不想這東西能用上,但是萬一呢?”這名店主告訴記者,以前只有單位的公車和出租車來買這種行車記錄儀,常常一個月都賣不出一臺。可現在每天都能賣出五六臺,基本上都是私家車主來買。 記者發現,行車記錄儀除了在實體店中熱銷外,在網上也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行車記錄儀”后,搜尋出來的結果有兩萬多條,價格更是從幾十到幾千元不等,有的店鋪一個月內賣出了幾百臺這樣的設備。一名店主向記者介紹,之前多數車主買行車記錄儀是為了防止事故發生后,交警或保險公司的理賠員勘察現場時各執一詞,無法保障自己的權利時可以有效取證。現在,行車記錄儀在做好事時倒派上了用場。 很多賣家都以還原事實真相,保障自身利益來宣傳該產品,有的直接用“還原事實真相避免被冤枉”為標題招徠買家。記者隨機點開一些行車記錄儀的賣家網頁,發現好多賣家的寶貝詳情中都特地附配著“殷紅彬事件”的新聞圖片及從網絡上轉載的文字。其中一家網店店主告訴記者,行車記錄儀是最近開始火起來的,“之前行車記錄儀確實沒什么人買,現在這個產品已經成了我店的主打產品,車主們購買它多數是為了圖個安心。” 購買者多為新司機 采訪當中記者了解到,行車記錄儀并非新生事物,只不過最近因為“殷紅彬事件”才引起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對于很多人來說,購買行車記錄儀的想法也許可以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來形容。 據了解,為了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行車記錄儀幾乎都使用廣角鏡頭,有的甚至配置了多個鏡頭,以便實現360度全方位監控,達到防止“碰瓷兒”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行車記錄儀可以在意外情況下拍攝到交通事故發生的全過程,因此成為新司機們的“居家旅行必備之良藥”。 “現在市區那么多新手上路,刮刮碰碰在所難免,到底怎么處理,責任怎么劃分,一時也難以說清楚,買個黑匣子當時就可以看回放,挺方便的。 ”一名正在選購行車記錄儀的私家車主說。 記者發現,購買行車記錄儀的私家車主大多為開車時間不長的新司機,而一些老司機卻認為這種產品沒有必要購買。有著十多年駕車經驗的張先生說:“我是老司機,技術沒問題,再說了,就算遇到被人冤枉的事情,身正不怕影子歪。時刻做好拍攝自己做好事的過程的心理準備累不累啊?”另一位司機王先生也認為:“你買這個東西的動機首先就是想別人是來騙你的,把人家看成那樣不太好。做好事本來就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公德心。” 三無產品大行其道 采訪中記者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行車記錄儀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三無”產品。 “牌子?沒牌子,這東西哪有牌子啊。”在宣化街上的一家汽車用品商店,銷售人員聽到記者問行車記錄儀的牌子,顯得非常詫異,“那些有牌子的也大多都是貼牌貨,沒幾個廠家自己做這個的。”而在另一家汽車用品商店內,聽記者問行車記錄儀的品牌,銷售人員直接把一個滿是英文的包裝盒拿給了記者。“不知道什么牌子,都是英文的,你自己看看吧。”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多家汽車用品商店,除了一個店主能明確說出自己銷售的品牌外,其他賣家均表示行車記錄儀沒什么品牌,如果購買后出現問題,可以回來找商家維修,保修期一年。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弘揚認為,依靠記錄儀來驗明清白,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司機法制意識的提高,同時也表明了他們的一種態度———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要做好人,但首先是要保護自己。這樣的想法存在著一些爭議,應該說這種爭議也有其道理。司機自己掏腰包購買記錄儀,不僅是自我保護,也是傳達了一份在危機關頭愿意施加救援的許諾,由此傳達的一份善心還是值得稱贊的。 也有人認為,這個社會具有自我修復信任和道德的良好意愿,但單單依靠民間自己,代價不菲、進程不快而且無比脆弱。更有效的方式是法律部門加大對于“誣告者”的處罰力度,一個判例就可以讓好心人的顧慮打消。(哈爾濱日報) 上一頁 [1]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