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車險費率對保險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敏感話題,倘若回顧一下,不難發現,車險費率市場化歷經了“先放、后收、再放”的曲折過程。而現在中國保監會對車險費率改革的思路,顯然更趨合理和靈活性:先由保險行業協會制定一個行業參考條款,再由各家保險公司根據各自的綜合成本率(賠付率+費用率)確定費率,而符合條件的優質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水平及盈利水平達到規定標準)仍可獨立開發條款和費率。 換言之,以往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中出現的惡性競爭,在這次改革中可以有效避免。一方面,將費率與綜合成本率、償付能力掛鉤,將抑制保險公司大打惡性價格戰;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自身已品嘗到惡性價格戰帶來的虧損后果,不會重蹈覆轍。 與此同時,車險費率市場化的推行,使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權,也讓現有車險產品價格更加合理,有助于增強保險公司的產品創新能力,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改革措施也會使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像將剔除原有一些不利于車主的條款內容,增加保險責任范圍等,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可以相信,經過一番梳理和調整,客戶頗為關心的車險費率肯定會發生變化,但各保險公司之間似乎不會出現懸殊的價格差異,因為車險市場競爭的趨勢是不拼價格拼服務,不比折扣比品牌,客戶既能享有靈活性費率的投保便利,同時又能得到不斷延伸的理賠服務。 說到底,車險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投保人,這一點毫無疑問。不妨想想看,精致細化的條款、統一實用的費率和適度可靠的保障范圍,使客戶投保后能獲得優于過去的保險權益,擺脫了車險條款千家一面的束縛,客戶有了更加自由的投保選擇余地,也促使保險公司從真正意義上應對壓力和挑戰,為其提供了展示實力與施展招數的舞臺。與此同時,市場機制的特有規律還會對保險起到調節疏導作用,使自身的操作方式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 不容回避的是,對待車險改革要注意兩個層面的內容: 一是經過多年實踐,保險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相當一些運行措施已證明是適合國情、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此,車險改革必然要保留適應市場的內容,舍棄不適應市場的規定,由經濟杠桿和客戶需求來整合創新險種,使其明晰準確,規范可行。 二是改革后的保險費率有沒有生命力,能不能得到客戶認可,關鍵在于其是否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能否與需求變化合拍。換句話說,最終要看市場的接受程度,只有得到客戶認可的條款,才具有生機和活力,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因如此,即使車險千變萬變,為客戶服務這一條始終不能變,而且要完善和充實。 除此之外,還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的狀況,避免以偏概全,頭腦過熱,只盯著保險費率做文章,忘卻了界定嚴格的保險責任和除外責任等,否則一旦有失偏頗,就會吃苦頭。退一步講,為了保守商業機密,盡管各家保險公司對其核心內容秘而不宣,可一旦投入市場就無密可保。 有業內人士分析,如同大數法則一樣,變數雖然多,原則卻依舊堅定,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競爭焦點還會圍繞著保險服務展開。作為一個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保險業仍有自身規律可循,絕不會出現“驚爆價”、“超低價”之類的場面。 跳轉到: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客戶也要保持清醒頭腦,理性冷靜地分析,從獲得保障和服務方面對險種進行條分縷析,去粗取精,不能把費率當成唯一取舍標準,否則如此操作,難免陷入投保誤區。毋庸置疑,圍繞市場變化開展的車險改革會不斷創造契機,不論是保險公司還是客戶,都要面臨重新定位的選擇,基于此,雙方應該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因人制宜,保障為先。倘如此,才能做到總攬全局,從容不迫,注重實效,實現共贏。(中國保險報) 上一頁 [1] [2] 跳轉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