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為何這兩年跨國企業頻頻在中國開汽車金融公司,原因很簡單,他們看中的是中國這塊資源肥碩的處女地。可以說,汽車金融在國外汽車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也是廠家主要的獲利途徑之一,占整車利潤的30%-50%,但讓這些跨國企業想不明白的是,這一優勢到中國就碰了壁。 汽車金融進入中國消費者視野已是第七個年頭,幾乎所有的合資品牌都有了自己的汽車金融公司,同時,近年來自主品牌也紛紛“挖寶”汽車金融市場。這么多品牌投入其中,乍看上去似乎很美,但扒開表面看本質后,一切卻都變味兒了這塊市場在中國的收效實際甚微,甚至可以說“虧損”才是他們的常態。 要說原因,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種。所謂外部因素,多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于貸款購車的不積極所致,盡管近兩年貸款購車比例上升不少,但也僅是從7年前的5%上升到了如今的15%,相比國外60%-90%的比例來說,簡直小巫見大巫。除了消費觀念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要歸結于汽車金融貸款本身了。銀行貸款的利率是12%左右,而汽車金融的利率則要達到13%以上,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另外,汽車金融為規避風險,審核的力度也要大于銀行,這兩點直接導致貸款購車的消費者更愿意選擇銀行,而非汽車金融公司。 既然如此,那為何仍舊有那么多的企業“不惜血本”地投入到汽車金融事業中去?或許,他們是看中了中國未來的前景,要知道,按照成熟的市場規律來看,汽車金融可謂是汽車產業鏈中利潤最大的“一塊蛋糕”,有關部門預測,到2025年中國汽車金融業將有5250億的市場容量。有這么大的誘惑在眼前,誰都不愿先抽手,這好似一場賭博,不到最后,誰都不曉得會發生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