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4種“潛規則”最為常見 隨著汽車銷售市場的火爆,汽修店不斷興盛,隨之而來的投訴也日益增多。據官方統計,2009年全國共收到關于汽車的投訴近萬例,其中針對汽車修理的投訴更是大幅上升。在調查中發現,各種問題直指汽修行業的不規范操作,除了上述對于車主取車時身份驗證的漏洞之外,危害車主利益的其他“潛規則”還有不少。 不規范一:私用送修車 有一位車主透露,自己把車送去修車店維修,幾天后竟然在街頭撞見了本該在維修中的車,“送修前明明還有半箱油,提車時卻亮起了黃燈。”據一位有七八年修車經驗的業內人士所說,送去維修的車輛只要能開走,幾乎都被維修工開出去辦過私事,“私用送修車已成為這個行業的潛規則”。 有關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法規上還沒有針對維修工將送修車開出去辦私事的法律約束,這種現象現在只能歸于道德范疇。但由此帶來的后果可能構成民事責任。比如,私自開出時間過長則構成盜竊嫌疑;如果開出后造成交通事故,私開者要負全部責任。然而,如果修車工私開送修車有違章行為被“電子眼”拍下,修車期間沒有留下相關的單據,車主就很難維權。 不規范二:保養按下限 一般來說,汽車的定期保養應當根據車況和行車時間里程來決定保養內容。但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少汽車修理店都會按汽車說明書標示的下限時間來做保養,利潤是正規保養的兩倍多。 據業內人士介紹,大多數汽車修理店,對于很多不需要的保養項目都是提前進行。車輛定期保養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求不同,實際操作中,汽修店都會選擇保修說明書上“最嚴格的艱苦條件”下車輛保養時限和公里數進行保養。也就是說,如果說明書要求5000公里至1萬公里更換的零部件,修理店會在5000公里時就進行更換。“假使按照正規的保養要求,根據車況正常保養的話,一輛車每年至少可以節約50%以上的保養費用。” 不規范三:過程看不見 “我本想看他們修車,但工作人員卻說要一整天,讓我明天再取車,我只能把車交給他們了。”車主李先生表示了他修車時的經歷。自己長期以來都無法在汽車維修店親眼看到車的修理過程。雖然很多維修店都允許車主在維修現場,但店方往往會把修理時間說得很長,或者借口師傅沒空,支走車主,不透明的修理過程中可以方便“動手腳”,更換問題零件甚至是故意給車輛制造問題等都是利用這種“暗箱操作”的機會。車主取車時,以現場驗收為準,過兩三天再發現質量問題,修理店則一概矢口否認,規避責任。 不規范四:配件不外賣 車主張先生開車外出時發現車子掛不上擋。憑借多年駕駛經驗,他立即判斷是離合器片燒壞了。第二天,他借用朋友的車到幾十公里外的品牌4S店購買離合器片,準備買回后到自己車輛停放當地找維修工人安裝。但工作人員告訴他:“配件不外賣,要修的話只有將車拖過來。”即使張先生愿意支付費用請維修人員一同到車輛所在地維修,也遭到了拒絕。而一旦進廠維修,經過一番“檢測”之后,往往最后會花掉車主幾千元,遠比一塊離合器片貴得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