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改進使新車排放達標 各地應逐步解禁柴油車
奔馳汽車公司新研制成功的一種可以發光的汽車標志牌,能夠明顯提高在黑夜或雨天、霧天、下雪等惡劣天氣及能見度不良的環境下車牌被外界識別的能力。
這種車牌采用先進的電子發光膜,粘貼在車牌底板形成底光,在正常光線下與普通車牌并無異樣。但在能見度不良的情況下,只要接通電源電子發光膜就會亮起來,在底光的作用下車牌的標志十分清晰。這種發光車牌還具有反光功能,即使在強燈光照耀下也能使人們看清內容。本報連續數年堅持科學態度的報道--不該限制柴油車,今天終于有了明確的結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近日發布《柴油車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按照規定-- 各地應該解禁柴油車 3月20日,國家環保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柴油車排放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簡稱《技術政策》)。 《技術政策》提出:“隨著柴油車和車用柴油機技術的發展,對技術先進、污染物排放性能好并達到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的柴油車,不應采取歧視性政策。” 這一結論是柴油車和車用柴油機的福音。對于《中國汽車報》來說其意義也非同尋常,一次堅持科學真理的媒體監督終于有了結論。 本報從1999年開始,用兩年多的時間,全面報道了柴油車遭遇許多城市限制的問題。2000年,本報共發表了60多篇跟蹤報道,采訪了上至政府高級官員,下至企業經營者、普通消費者等方方面面的人士,他們一致呼吁應該制止這種錯誤做法。一位資深汽車專家曾在本報發表文章,言辭激烈地稱“限柴”的行為是跨世紀的丑聞。 2000年5月26日,本報在北京舉行大規模的高層研討會--“開拓大中城市柴油機市場”,為取消對柴油車歧視性的做法進行呼吁,為柴油機生產企業提供說話、申辯的機會。 終于在今天,對柴油車的種種不公正待遇得到了國家從政策層面上的糾正,證明了本報一貫堅持的“柴油化符合汽車工業發展趨勢”的論點是正確的。 結論之一:達標柴油車允許進城 當前,許多城市改變了“限柴”政策。北京市的變化最為明顯。北京在1999年底實行第三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時,明確提出柴油車不能在城八區上牌照,一度令依維柯、全順、三江雷諾等車無法在北京銷售;同年4月,北京市實施第四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提出達標柴油車可以上牌照;同年11月,北京市實施第五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提出鼓勵使用低排放的柴油車,而且提出達歐III標準的柴油車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進入北京市場。 廈門市于2000年5月“限柴”,于2001年8月取消了禁令。 也許是愈禁愈有動力吧。柴油車及車用柴油機企業近年獲得了飛速發展。當前,國內柴油車保有量已達360多萬輛。2002年的柴油車產量為102萬多輛,汽油年產量為113萬多輛,兩個數字已十分接近。 國家環保總局提出,從2003年9月起,對柴油車實施相當于歐II的標準,比汽油車達歐II標準提前了一年。其原因之一是:確實出現了一批低排放、高效率的柴油車和車用柴油機。 結論之二:現代柴油發動機污染物排放量較低 《技術政策》提出:“國家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使用可靠的柴油車。”“國家通過優惠的稅收等經濟政策,鼓勵提前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柴油車和車用柴油發動機產品的生產和使用。” 現在,業內外對于柴油車的觀念越來越進步,人們充分認識到現代柴油機具有高效、經濟、環保的性能。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有關專家說,到2020年以前,“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等新一代汽車還不能廣泛應用,那么,在新技術發展成熟之前,什么是環保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呢?大眾公司多年的研究和技術發展說明,面向未來的柴油機技術是當代環保車輛的動力源。當前,歐洲柴油車銷售量占全部汽車銷售量的40%以上。預計到2006年,每兩輛汽車中有一輛是柴油車。 。當然,柴油車也有污染。資料顯示:以2000年為例,在全國機動車排放污染物分擔率中,柴油車排放的NOX占總量的43%。排放的顆粒物占總量的83%。同年,北京市調查結果表明,重型柴油車排放的NOX占總量的35%,顆粒物占總量的45%。 結論之三:柴油車達標先從柴油品質達標開始 過去一說排放問題,主要說汽車,現在終于將油和車一塊拿來解決。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上也特別指出,由歐II向歐III前進,燃油品質是大問題。 《技術政策》提出:“國家制定車用柴油有害物質環境保護指標并與柴油車和車用柴油機標準同步加嚴,為新的排放控制技術的應用、保障柴油車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提供必需的支持條件。” 《技術政策》提出,我國柴油汽車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目標是:2004年前后達到相當于歐II的排放水平;2008年,力爭達到相當于歐III的排放水平;2010年之后爭取與國際接軌。 按照這一目標,石化行業已經行動起來。中石化有關負責人對記者透露,中石化正在開發生產優質柴油的新技術,已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煉油廠的改造。他們正在為向市場提供優質柴油而努力,這種優質柴油介于歐洲II類和歐洲III類標準之間。 結論之四:對在用于應實施I/M制度 《技術政策》提出:“在用車要滿足出廠時國家排放標準要求。”“在用車的排放控制,應以完善和加強檢查/維護(I/M)制度為主。”“確需對在用柴油車實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并對其進行改造的城市,須按照大汽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報國務院批準。” 可見,國家對在用車改造持十分謹慎和科學的態度,使“老車老標準、新車新標準”的建議得以實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