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2009年9月,家住華陽的朱先生購買了一輛價值6萬元的小轎車。上周,他前往4S店做2萬公里保養,4S店的工作人員為他開出一堆保養項目:空氣格和波箱油需要更換,蒸發器和噴油嘴建議清洗,防凍液需要補充,建議使用清理積炭產品清洗排氣管和氧傳感器等部分等。相關閱讀:棗莊國稅局強化汽車“4S”店稅收管理 歐盟拆分4S店銷售服務 中國車市能否效仿 工作人員還推薦一個發動機和油路保養套餐,合計費用超過2000多元。 朱先生看著這份保養清單,心里開始嘀咕:“不是還在質保期內嗎,保養費用怎么還會這么貴?”。他向幾位老師傅一打聽才知道,自己被商家“忽悠”了,有些保養項目根本沒必要做。 常規保養到了,4S店列出長長的保養項目單,讓車主看不明弄不懂。到底哪些項目是必要的,哪些不必要?針對車主的疑問,記者采訪了明嘉現代售后服務專家盧金根。根據他的介紹,記者總結出了4S店保養的三大怪現象。 【怪象一】 增加不必要的保養項目 “朱先生的這份保養清單里面,蒸發器、油路等保養內容按照現在的行駛里程,都可以不做”,盧金根告訴記者,蒸發器這樣的零部件,按規定是五六萬公里時再做。“如果沒有發現車子加油遲鈍或車抖動厲害、積碳嚴重,就沒有必要清洗發動機,僅發動機、油路的清洗和保養,可以省下近800元”,盧金根的解釋,讓朱先生明白了,原來該4S店不僅將有些項目“提前”讓他保養了,還添加了一些莫須有的保養項目。 【專家支招】那么多的保養項目,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進行例常保養時,車主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到底車主該如何選擇保養項目呢?盧金根建議:參看車輛保養手冊,按照上面的指示保養即可,其余項目根據實際情況添加,“平時保養一般主要是三濾和機油的更換,如果一些小零件磨損了或者發現的確出現問題了,那就該維修。” 【怪象二】 保養項目不一定“被執行” 到4S店或大型維修廠保養,車主圖的是安心。然而前段時間去做例行保養時,車主楊小姐卻對保養項目是否“被執行”產生了懷疑。保養時,楊小姐提出更換好一些的機油,為此她專門選擇了一個比原廠普通機油貴了幾十元的某品牌機油。結果在保養時,楊小姐發現工人為她添加的仍然是普通機油,而保養清單上面的計價項目卻依然寫著某品牌機油,而非實際上添加的普通機油。“有次去保養,我發現他們連備胎都沒有拿出來檢查過”,車主馬先生也有類似遭遇。 【專家支招】盧金根說,車主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擦亮眼睛,盡量選擇口碑好的4S店。如果商家不給予合理解決,車主可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怪象三】 保養期內保養還要自掏腰包 小孫2009年初買了輛新車,按照車輛保養手冊的規定,首次保養后,每跑5000公里應該回4S店做一次定期保養,盡管維修店多次電話提醒他,但小孫沒有按照規定做定期保養。前幾天,小孫發現發動機有些問題,去4S店檢查后,4S店告訴她需要進行深度清洗,但費用必須自己出。這讓小孫有些不解:“車子還在保修期內,為什么要自己掏錢?” 對此,維修店的解釋是:小孫此前沒按規定進行定期保養,已被視為自動放棄質保期的質量擔保權利,因此出現的任何問題都不能“免費”。 【專家支招】盧金根表示,購買新車后,廠家都會給用戶一個“免費強制保養”期,期間保養中的機油、機油濾芯等及相應的工時費由汽車公司支付,而未按規定到服務店進行新車走合保養或定期例行保養的車輛,廠家授權的維修站是不會進行質量擔保的。他解釋到,所謂“強制”指的是,如果用戶不按照規定的時間進行強制保養的話,就會被視為自動放棄保修權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