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今年,是汽車三點式安全帶發明50周年。昨日,本報記者就目前汽車市場最主流和最新的主動式、被動式安全技術采訪了相關專家。專家們表示:有安全,才有未來,無論安全帶、安全氣囊氣簾、安全頭枕、ABS+EBD、ESP、倒車雷達、輪胎胎壓監測技術等如何先進,都只是提供一種預防式的安全保護,要獲得更高的安全駕駛效果,車主和乘客的安全意識至關重要。 被動安全裝備將傷害減至最小 ■安全帶:可提高50%安全度 誕生:1959年,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工程師尼爾斯·博林(NilsBohlin)發明了汽車三點式安全帶,作為當時兩款轎車的標準配置,主要用于保護前排司機和副駕駛座乘員的安全。此前的安全帶僅僅是一根腰帶而已,隨后,沃爾沃公司先后推出了后排安全帶、緊縮式安全帶、所有座位的三點預緊式安全帶,這項技術也普及到全世界。 作用:在碰撞、翻滾事故中,安全帶可以把乘車人固定在座椅上,減少傷害程度。 專家點評:陜西佳豪總經理徐軍慶表示,據統計,作為最有效的汽車安全技術,系安全帶的乘客在交通事故中免受傷害的幾率提高了50%,50年來它在全世界的嚴重交通事故中至少挽救了100萬人的生命。目前,隨著未系安全帶提醒、兒童安全座椅等技術的應用,安全帶的使用更加普及。 ■安全氣囊:有備無患的預防裝置 誕生:1952年,美國機械工程師發明了安全氣囊,并申請了專利。由最開始的單氣囊、雙氣囊,到1994年沃爾沃汽車公司研制出了安裝在座椅靠背中的側氣囊,1998年發明的防側面撞擊的充氣簾,可以在側面碰撞中保護前、后排乘客的頭部安全。 作用:這種基于高速碰撞而激發的空氣囊,充氣時間大約需要0.03秒,在重大交通事故中能對乘客產生隔離和保護,主要保護乘客的頭部安全。 專家點評:一旦發生強烈碰撞,在氣囊爆發時,汽車一般損失也比較嚴重,所以控制車速是更安全的選擇。此外,氣囊的爆發力對于兒童傷害很大,因此建議兒童坐后排。 ■安全頭枕:保護頸部的高科技 誕生:與側安全氣簾緊密聯系的一項技術是中空安全頭枕,合稱頭頸部保護系統。 作用:這是一種集成在前座椅中的保護系統,可以在后端碰撞中支撐乘坐者的整個后背和頭部。該系統通過靠背和坐墊之間的能量吸收變形部件從而對碰撞進行緩沖。而發生后部碰撞時,靠背也會跟隨乘坐者運動,以減小頸部和脊柱的受力。 專家點評:西安金花寶馬市場部經理李可工表示,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堅固的車身結構、高強度的防撞鋼梁、可轉移和吸收碰撞能量的裝置、三點式自動安全帶和頭枕等成為汽車的主流安全裝置。其中,安全頭枕是保護頸部的高科技產品。 主動安全裝備讓剎車更快更穩 自面世以來,汽車一直就在朝著兩個看似矛盾的方向發展:讓汽車跑得更快、讓汽車剎得更快更穩。“讓汽車剎得更快更穩主要是保障駕乘人員的安全。汽車主動安全裝備有制動類、驅動類、轉向類幾種,其中制動類裝備是基礎。”研究追蹤汽車最新技術的西安高校教師穆乾坤在給記者講解汽車主動安全裝備時如是說。 ■已過“而立”的智能ABS ABS是“防抱死制動系統”的英文簡稱,其工作原理是緊急制動時,裝在各車輪上的轉速傳感器一旦發現有車輪將抱死,系統會立即讓該輪的制動分泵泄壓,使車輪恢復轉動。ABS的工作過程實際上就是“抱死-松開-抱死-松開”的循環,讓車輛始終處于要抱死而不抱死的狀態。 專家:安裝了ABS后,能有效提高汽車在濕滑路面上的剎車效果,防止汽車產生甩尾等危險,因此在汽車上的安裝率不斷提高。雖然ABS在汽車上有了如此高的普及率,但它最初卻是裝備在鐵路機車和飛機上,真正以智能化的面目出現在1978年,ABS第二代出現在一款豪華車(奔馳)的選配單中。如今最新的ABS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四通道8.1版本。 使用感受:車主李先生曾專門試了自己愛車上的ABS,他說:“在平路上沒車的情況下一腳將時速60公里的車剎死,車平穩停下并沒有體會出ABS的異常之處。隨后又一次在一個下坡時將時速60公里的車剎死,這回聽到了‘嗒、嗒’的有節奏響聲,腳能感覺到剎車踏板的回饋力。” ■基于ABS之上的TCS 專家:ABS發展迅速并出現了基于ABS的TCS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比如在起步與加速時,特別在光滑的道路、坡道和彎道起步與加速時,如果一個驅動輪打滑,該系統則會對打滑車輪施加制動力。兩個驅動輪都打滑時,則系統的發動機控制部分介入工作,降低發動機扭矩。TCS是在ABS基礎上進行的一個拓展,它通過增加一個發動機管理系統與ABS的接口來實現作用。它的商品化量產是在1987年實現的。牽引力驅動系統在有的生產商那里也叫ASR,即驅動防滑系統。 使用感受:網友“有車了”有過一次感受TCS作用的經歷,“春節回家時,在結冰而且表面有水的坡面遇到這樣驚險的一幕———向右打方向,車向左走,這時TCS燈亮了,打滑的情況馬上減輕了。” ■整合TCS功能的ESP 1995年出現的ESP就整合了ABS和TCS的功能。它隨時監測開車人的意圖與汽車的行駛方向是否一致,當出現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的時候,ESP開始工作:通過剎車系統剎內側后輪來應對轉向不足,剎外側前輪來應對轉向過度,讓汽車按開車人的意圖正常行駛,如果單獨剎一個車輪不管用時,它將控制發動機降低扭矩輸出來解決問題。 專家:ESP實際上是整合了TCS、ABS等系統的非獨立系統,與TCS一樣,不同生產商也有著不同的稱呼,如VDC、DCS等。相關數據顯示,歐洲ESP裝備率達到46%,美國達到了47%。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FMVSS126)規定:從2011年9月1日開始,對于總質量4.5噸以下的車輛強制標配ESC(即ESP)。 使用感受:酷愛玩車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在一次出游中獲得了試驗ESP的機會,“當時走的鄉間小道,有不少大水坑,在過一個坑時,我首先將ESP功能關掉,車子剛開始還很穩,但在馬上出坑的時候開始左右滑動,方向盤幾乎管不住車子。隨后我打開ESP,加油門,車子仍有點滑動,但方向盤明顯比剛才好控制,車子也一點一點爬出坑外。” ■最為普及的ABS拓展系統ABS+EBD 專家:EBD是基于ABS的外延設備。EBD(電子制動力分配)在汽車ABS開始干涉車輪前,會算出各車輪與地面的抓地力情況,然后將剎車力按需分配以提高剎車的效率。出于成本的考慮,許多中級車甚至經濟型車會在頂配版上安裝ESP,但ABS+EBD卻作為標準配置出現在絕大部分車型上。 使用感受:車主朱先生說:“ABS工作時能從剎車板上感覺到反彈力,EBD工作時卻沒有感覺,但在濕滑路面上剎車時你就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你可以在剎車時打打方向就能感覺到轉向平穩、剎車穩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