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換位時機

一般每行駛 5,000km ~ 10.000km換位



換位的優點

- 可防止輪胎不規則磨損,延長輪胎壽命.

- 可以發現不正確的定位引起的異常磨損現象.

- 輪胎被刺穿時容易修理

一般汽車發動機在前部,駕駛座也在前部,所以前部受力比后部大, 從功能上車輛停止時或出發時(前輪驅動型)前輪先和地面發生摩擦,所以前輪比后輪磨損快。為了前后輪的均勻磨損,韓泰輪胎建議:行駛10,000Km 后交換前后輪的位置。

輪胎更換時期

為了幫助使用者知道什么時候以新輪胎替換舊輪胎,在輪胎上標有一些磨損標記。這些條型標記位于胎面溝槽內,胎側用▲表明。

通常在一只輪胎上有6個▲的標記。 如果上述這些部位的胎面與溝槽內的條形標記(1.6mm高)磨平,就應該更換輪胎。

輪胎的磨損

  若使用超過磨損界限的輪胎時的情況,在緊急剎車中,由于車輛的輪胎光滑,所以使剎車距離更長。使用超過磨損界限的輪胎,不能享受售后服務。下雨天,道路與輪胎之間的排水不好,輪胎有浮在水面的現象,道路上的小的渣滓,也可破壞胎面切面,可能發生事故。

雪地輪胎的磨損界限



雪地輪胎的磨損界限的表示方法與1.6mm的一般輪胎不同,用↑表示,磨損到這個地方,將失去雪地輪胎的性能,只有一般輪胎的性能。(花紋深度:整個花紋溝深度的1/2)

輪胎是一個黑色的,圓形的橡膠體,它是以車軸為中心安裝在車上。當車子正常行駛時,輪胎旋轉是很安靜的;當車子發生震動或噪音時,會讓人覺得輪胎有異常。 就汽車來講,輪胎確實是有固定軸的旋轉體,但從輪胎行駛的路面來看的話,輪胎并不是在旋轉,而是經常反復發生輪胎一部分和地面間的接觸和分離。即輪胎和路面連續地發生沖撞,這時發生相互碰撞震動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可以說走行中的輪胎發生震動和噪音是正常的現象。

震動和噪音根據輪胎和路面狀態有很大差異,事實上車體上發生震動和噪音的大部分是車架,發動機和動力傳達裝置。 我們來看一下輪胎本身怎么成為震動和噪音的發生原因。

震動或噪音是輪胎的均一性不好時發生的,這里的均一性是廣義的,包括重量的均一性,尺寸的均一性,剛性的均一性。

重量的不均一

輪胎是橡膠,簾線,趾口鋼絲等多種材料的集合體,把輪胎分成多個小塊時,每塊的重量多少會發生偏差.

尺寸的不均一

1) 徑向偏差 (RRO)

把輪胎看作一個圓時,如用圓規畫圓會成為真圓,但橡膠和有一定的伸張力的簾線的集合體輪胎的圓周不可能是真圓。

實際測量輪胎圓周的話,它不是真圓,圓周上有些凹凸不平.

2) 橫向偏差(LRO)

以一個軸為中心旋轉輪胎時,在垂直于旋轉方向上輪胎左右發生的偏差。

剛性的不均一 注入空氣的輪胎在運行時要承受車輛,貨物,乘客的重量。因為這些重量,和地面接觸的部分會發生變形,輪胎旋轉一圈時輪胎圓周上的各個部位依次發生一次變形

假設輪胎是由一些有特性差異的彈簧構成的,那么各個彈簧和地面接觸時的沖擊吸收力也不同,各個彈簧對地面的作用力也不同。把這種各部位的力的變動量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異叫做剛性的不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