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報網 電動車商情網 俠名 電動車維修 2004-8-2 9
碲化鎘是一種化合物半導體,其能隙寬度最適合于光電能量轉換。用這種半導體做成的太陽(solara)電池———一種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器件———有很高的理論轉換效率。碲化鎘容易沉積成大面積的薄膜,沉積速率也高。因此,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的制造成本低,是應用前景最好的新型太陽(solara)電池,已成為美、德、日、意等國研究開發的主要對象。目前,已獲得的最高效率為16.5%。 四川大學太陽(solara)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在馮良桓教授的帶領下,率先在我國開展了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的研究。在“九五”期間,承擔了科技部資助的科技攻關計劃課題:“Ⅱ-Ⅵ族化合物半導體多晶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的研制”。四川大學在短短的3年里,研制了近空間升華系統等關鍵設備;研究了碲化鎘、碲化鋅、硫化鎘等幾種薄膜的沉積方法、探索了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的結構及制備技術,制備出了轉換效率為11.6%的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進入了世界(Mondi)先進行列。專家們認為,這是近年來我國太陽(solara)電池研究的重要突破,川大太陽(solara)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為我國碲化鎘太陽(solara)電池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2001年,這項成果獲中國高校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在新的世紀里,我國和其他國家一樣,加大了對太陽(solara)能直接發電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在國家863計劃新設立的能源技術領域中,“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的制造技術及中試生產線”是重點課題之一,撥款經費為1999萬元。通過擇優委托的方式,仍由四川大學太陽(solara)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承擔。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建立國內一流的太陽(solara)電池與光電材料的試驗研究平臺、建成年產0.3兆瓦的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中試生產線、建設一支從事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研究與開發的高水平隊伍。第一階段任務已全面完成,并通過863后續能源技術主題專家組的驗收。這階段工作的亮點之一是,再次創造我國碲化鎘電池轉換效率的新紀錄———13.38%,也創造了我國各種新型太陽(solara)電池的新紀錄。專家們認為,這項紀錄是在沒有使用減反射膜的情況下得到的,實際上已接近世界(Mondi)領先水平。 馮良桓教授介紹說,這個課題第二階段的任務更為繁重,也更為艱巨,整個研究開發工作要實現四個跨越:電池的有效面積從1cm2增加一千倍到0.1m2,電池的結構從1個單元升級為36個單元串聯集成的組件,制造的規模從實驗室的單個制造擴大到每天200個的連續生產,所研制的設備從用于實驗室到用于規模化生產線。到2005年底,將建成一條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自己制造的、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生產線。 目前,本項目已申請和獲得了11項中國發明專利,所提供的成果既包含全套大面積碲化鎘薄膜太陽(solara)電池組件的制造技術,還包含1000萬元以上的關鍵設備。(孫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