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保養維修
“趕上哪輛算哪輛,買車就像買彩票,修車容易換車難,誤時誤工無人管”。 近期網上流傳的這四句話,確實道出了眾多消費者買到問題車后的無奈。讓人欣喜的是,這種局面有望改觀。歷時多年、幾經修改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俗稱汽車“三包”),繼去年發布意見稿征求意見、召開聽證會后,國家質檢總局上月再次公布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征求全社會各方意見。 此次征求意見稿中,整車“三包”有效期、整車包退換時間等條款已經做出較大調整,而“第三方鑒定機構”等新內容也加入其中。由于相關內容調整與否直接關系到消費者切身利益,引起各方關注自在情理之中。隨著3·15消費者權益日的臨近,筆者就汽車“三包”二次征求意見稿的一些變化和熱點問題,采訪了市消保委等相關部門。 增加一萬公里夠不夠? 針對去年聽證會上爭議較多的“三包”責任期限問題,二次征求意見稿已經作出調整。首先,“三包”有效期從“不低于兩年或行駛里程四萬公里”延長至“不低于兩年或行駛里程五萬公里”。其次,一稿中規定“家用汽車產品售出后30天內,出現因產品質量問題而產生的車身開裂、制動系統失效、轉向系統失效、燃油泄漏等嚴重安全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貨、更換、修理”,二稿中將退換貨期限延長至“60天或行駛里程3000公里”,并對退換貨要求作出更為詳盡的限定。 市消保委有關人士認為,此次調整充分聽取并適當采納了消費者的意見。一般而言,當汽車行駛里程超過四萬公里后,故障才可能逐漸顯現。一稿對“三包”有效期和退換貨期限制定得過于苛刻,此次調整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不少人覺得這樣小幅度的調整并不能讓人滿意。大部分消費者表示,未將“三包”有效期限延長,而只是將行駛里程延長一萬公里難有實際意義。相較于目前很多車企五年十萬公里或更長的質保期,這樣的“三包”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力度仍然有限。 誰來做第三方鑒定機構? 去年汽車“三包”聽證會上,誰來充當“裁判”一角問題成為各界激辯焦點,成立“第三方鑒定機構”的建議隨之浮出水面。二次征求意見稿中,成立“第三方鑒定機構”的新內容已加入其中;而對于其公正性問題,也有成立爭議處理專家庫等相關規定。 當下眾多汽車維權事件中,廠家和經銷商將車輛問題歸結于消費者個人使用不當的案例,已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面臨著難以找到權威鑒定機構及巨額鑒定費用等難題,是否有獨立、公正和專業的第三方鑒定機構,成為消費者十分關切的問題。市消保委有關人士也認為,第三方鑒定機構的成立,將有助于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和汽車產品質量糾紛的解決。 那么,第三方鑒定機構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和專業?部分網站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廠商和經銷商都對第三方鑒定機構的權威公正性缺乏信心。誰來充當第三方鑒定機構?如何確保第三方鑒定機構的公正性?業內專家表示,所有這些問題,光靠現有的汽車“三包”是無法解決的。即便汽車“三包”獲得通過,還應該有更加明確的“三包”執行細則和更加公正透明的執行機制,只有如此,汽車“三包”才不會陷入執行困境。 上一頁12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