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構造維修 2017年02月15
如今新出的車型,要是不帶一個“T”,真的不好意思出去見人。在這個環保即正義的大環境里,電動車還尚未普及,小排量加渦輪增壓的搭配,實在很得又想省油又要動力的消費者歡心。但你知道嗎?地球上除了渦輪增壓,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增壓方式。
機械增壓,要是講歷史的話,比渦輪增壓資歷更老,可謂增壓技術的鼻祖。最早是應用于礦產工業,20世紀初,梅賽德斯奔馳首次把機械增壓與汽車結合。機械增壓的原理并不復雜,將發動機曲軸通過皮帶或齒輪,連接機械增壓器,發動機帶動機械增壓器運作。具體過程是,空氣從進氣道進入,經過空氣濾清器,再進入機械增壓器,機械增壓轉子利用旋轉將空氣壓縮,最后氣體經過中冷器降溫再進入氣缸燃燒,從而起到提高動力的效果。
和渦輪增壓相比,機械增壓有著不少優點。首先,由于機械增壓的動力來源是發動機,也就是說只要發動機一啟動,機械增壓就開始工作,全時在線,從始至終提供最大動力。而渦輪增壓則有著一定的工作轉速要求,需要發動機到達某個轉速才會開工。另外,因為渦輪增壓并不是全時工作,所以會有一個介入的過程,也就免不了會有渦輪延遲,介入時往往會有動力猛增的頓挫感。而機械增壓全時工作的特性,使得動力輸出非常平順,完全沒有渦輪增壓動力輸出突兀、油門響應滯后的問題,低速高扭和瞬間加速的表現特別好。
但既然現在主流的選擇都是渦輪增壓,而不是機械增壓,背后當然是有原因的。機械增壓最大的問題是,它需要借助發動機的動力工作。比方說,如果你想增加40%的動力,先要借20%的動力給我,這樣對于目前發動機排量越來越小的家用車而言,顯然是不劃算的。而且機械增壓的全時工作,也意味著消耗的燃料也更多,尤其是在市區堵車和低速行駛時。在經濟性方面,機械增壓被渦輪增壓完全比下去,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今天,小排量加渦輪增壓才是正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