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俠名 汽車改裝技術 2014-01-15
說到DCT,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但說起DSG,估計盡人皆知。大眾在雙離合器變速器方面的推廣,讓DSG幾乎成了DCT變速器的代名詞。沒錯,雙離合變速器屬于自己的英文縮寫就是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SG只不過是大眾為自身產品取的專有名詞而已。其他的DCT還包括奧迪的S-Tronic、福特的Powershift、保時捷的PDK、寶馬的M DCT等等。 DSG變速器 在此之前,DSG幾乎已經成為最先進變速器技術的代名詞。作為變速器應有的素質,它幾乎表現得無比完美。而就在前兩天3.15這個當口,大眾卻因DSG被質檢總局再次“約談”。連續被“約談”,對應之前DSG的光環,讓許多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之前認為DSG是完美無瑕的神器,現在則將其視作不可接受的魔鬼。DSG出現的這一情況并非DSG專屬,所有DCT變速器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關于這件事,我們真正應該理性看待的不是大眾,而是DCT變速器本身。之前的神化不對,現在的妖魔化更不對。在本篇里,我們就結合DCT變速器的發展情況和技術特性來仔細解讀一下,以便大家明明白白地了解DCT,真正理性地看待DCT。 ● 不稀奇的DCT:基本原理并不神奇,它在AT誕生之前就已經被人想到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點,DCT變速器并不是近年來才憑空出現的全新科技。這種技術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也就是AT變速器出現之前,就已經被人想到了。至于到底是德國的Rudolph Franke還是法國的Adolphe Kégresse最先發明的,這并不重要。 1939年Adolphe Kégresse的DCT圖紙 之所以DCT比AT更早地被想到,根源就在于它的基本原理并不復雜。通俗的說,DCT變速器可以看作是能夠自動換擋的手動變速器。它的齒輪傳動機構與手動變速器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有控制機構取代駕駛員的手來實現自動“撥動擋位”。從這一點上看,它與被喚作AMT的半自動變速器同屬一個大類。所不同的是,為了解決換擋速度和換擋頓挫的問題,發明者想到了用兩個離合器來分別控制不同的擋位。 變速器的工作原理 因此,你可以將DCT理解為兩個AMT變速器集成在了一起。其中一個變速器負責奇數擋,另外一個變速器負責偶數擋,并分別由不同的離合器來控制。這樣看來,變速器會有四個軸,很復雜。但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AT變速器的行星齒輪結構就會發現,DCT齒輪組無論是結構還是控制原理,都要比AT簡單多了。也正因為它更簡單,并且與MT同源,因此率先被人們想到。即使發展到現在,全球最頂尖的DCT變速器,其基本原理并沒變化。變化的只是控制系統的升級,以及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而已。 在那個時代,DCT這項發明就像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一般。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控制起來沒那么簡單,原因就是那時候沒有電子控制系統,單靠機械來實現自動控制離合器和換擋撥叉,并達到平順換擋的效果,難度相當大。后來隨著可以順利量產且效果不錯的AT變速器面世,DCT也就如早年的阿特金森循環之類的發明一般,漸漸被人所遺忘。 雙離合器變速箱用于956賽車上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保時捷和奧迪為代表的廠商認識到了DCT變速器在性能方面的優勢,將其應用在了賽車上。此時才算是DCT變速器真正意義上的誕生。但還是由于控制系統、可靠性等方面的問題,民用車廠商對其沒有興趣。這種情況隨著2002年第四代高爾夫R32的誕生才開始改變。 大眾R32 2002年可以看作是DSG元年,也可看作是DCT民用化之路的起點。在R32及隨后越來越多的高性能車上獲得好評之后,大眾開始普及和推廣DSG,并基本上取代了旗下所有車型的AT變速器。 |
|
|